首页 > 院部动态 > 正文

院部动态

史传文脉与时代回响 文法学院中文系开展教学公开观摩课

时间:2025-05-12   作者:   编辑:王子林   文章来源:文法学院   点击:[]

为推进课堂教学创新,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建设,5月7日文法学院中文系于二教201组织开展《大学语文》教学观摩活动,由大学语文教学团队负责人崔玉香担任主讲教师,中文系全体任课教师参加,在思维碰撞中探寻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。

本次公开课崔老师以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经典的“荆轲刺秦王”为范本,系统阐释了史传文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。课程通过文本细读、学理辨析与思政融通三个维度,展现了经典文本的学术深度与育人温度。

课程伊始,崔老师通过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专注力。面对“最喜爱的文学类型”之问,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情节跌宕的小说创作。崔老师由此展开溯本清源,指出《史记》作为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,实际上是古典小说的孕育之母。其纪传体例开创的“以人系事”叙事范式,直接催生了后世章回体小说的结构雏形;而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的史家笔法,在叙事节奏、人物塑造等方面为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等现实主义巨著提供了艺术范式。

针对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小说文体偏好,崔老师着重解析了《荆轲刺秦》中“易水诀别”场景的意象营造:以“风萧水寒”的自然摹写构建悲壮意境,借“羽声慷慨”的听觉渲染强化情感张力,通过细节典型化处理,使历史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,这种创作方法论至今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圭臬。从“太子丹质秦逃亡”的叙事起笔,到“易水送别”的情感蓄势,直至“图穷匕见”的戏剧高潮,司马迁通过三幕剧式的结构铺排,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具有强烈戏剧张力的文学经典。



在课程思政部分,崔老师引导学生透过叙事表层,洞见司马迁“叙悲壮以激志”的深意:荆轲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担当精神,高渐离“重然诺轻死生”的士人风骨,本质上是对周代“士志于道”传统的赓续。这种精神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转化为三重维度——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、对道义责任的自觉承载、对历史使命的主动回应。《史记》的伟大不仅在于记录历史,更在于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系。荆轲刺秦故事中“失败者”的悲怆,恰是史家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性批判。

本次公开观摩课践行了“以文化人、以史铸魂”的教育理念,既完成了对叙事学、文献学的专业解析,更构建起传统精神与时代价值的对话通道。

送稿日期:5月12日 审核人:曹钊庆

Copyright©2020  烟台理工学院版权所有     传真:0535-6915078   招生咨询:0535-6915009  鲁ICP备17042781号-3    鲁公网安备 37061302000005号